中共在這幾個月來,也積極向外宣傳這樣的看法。
弗拉貝說:「他們創造出最大程度的混亂,讓民眾不再知道該相信什麼,終極目的就是要撕裂西方社會結構。對於網路上的反疫苗宣傳,也不見當局採取行動。
」 疫情居高不下,捷克已向中國請求疫苗援助 而由於嚴峻的疫情,《路透社》報導,捷克總統府發言人日前表示,捷克總統齊曼(Milos Zeman)已尋求習近平的協助,而這個要求是來自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s)。......接著疫情來了,假訊息的量就多到爆炸。身為貸款經紀人的杜瑞科瓦(Jarka Tureckova)告訴《法新社》,自己「絕對」不會去打疫苗。 但民調顯示,捷克是歐洲疫苗接種最不踴躍的國家之一另根據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的資料,若不只看14天內的數據,而是自疫情爆發統計至3月8日為止,全球每100萬人口出現多少確診人數的確診比例前5名,依序為安道爾(14萬2756例)、蒙特內哥羅(12萬7004例)、直布羅陀(12萬6143例)、捷克(12萬3599例),以及聖馬利諾(11萬5421例)。
這間公司觀察到,光在捷克境內就有大約5000個不實資訊來源,全球則有超過100萬個。發言人指出:「根據捷克駐北京的大使館回報,中方已經決定立刻滿足這項需求。」 溝通的冰山理論:在言詞底下,藏著更多重要訊息 在從事口譯前的龐大準備,業內行話、搭配字詞、重要概念理解缺一不可,而這些準備不單單只有專有名詞而已。
雖然同步口譯看起來比逐步口譯困難得多,但浩爾坦言,同步口譯相對來講,準備工作和心理負擔稍微小一些,「因為同步口譯要求的專注度和心理負擔非常高,所以一定會有另外一名翻譯搭檔來分擔翻譯工作。雙向溝通 需隨時留意聆聽 「現在我們講到溝通,大家都一直強調表達的重要,好像是只要你跟很會說話的人學習,就可以成為溝通大師,卻忘了『聆聽』永遠都是最重要的。Q3:你是如何訓練和保持自己的翻譯敏銳度? A:試著從生活中出發,看到創意的標語、新的專有名詞,就要想英文可以怎麼表達。於是說話者更容易形成一種自我本位主義,好像只有『我說的才值得聽』。
事前對這個人的了解、對方的生命經驗、彼此的共同點、對特定事件的反應等處著手,這些都可以成為一種準備。」 逡巡在不同語言間的浩爾,也注意到語言下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才是翻譯的最大挑戰。
浩爾舉例說,中文的「辛苦了」,短短的三個字表達了我們感受到另外一個人的付出,並為此由衷感謝的意涵。增加大腦接觸英文的時間,就會慢慢地跟英文變熟。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川普使用的詞彙都偏簡單,會有什麼難翻譯的?但浩爾點出問題不在於詞彙,而在於準備。再加上川普的說話方式會帶有他自己很強烈的表演風格,所以除了內容以外,我也要顧及自己的呈現。
我覺得這是在這個喧嘩的時代裡,大家都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的。」因此浩爾提倡「打獵式聆聽」,意即要帶著準備、但不帶批判地去聽。另一類則是同步口譯,講者一邊發言,譯者便同時進行翻譯。所以在翻譯中最困難的是「文化轉譯」,因為文化是潛藏在文字之下的更大意義來源。
被問到最具挑戰性的一次口譯經驗,浩爾說是今年十月底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最後一場辯論會中,為川普做逐步口譯。如果只翻譯成「Thank you」,就缺少了一點味道。
文:許致中|攝影:林辰鍵 人稱「會走路的翻譯機」,口譯員簡德浩(以下簡稱「浩爾」)最初踏入翻譯的領域,是對「意義」如何在不同語言之間轉換,讓異文化的人理解我們在講什麼的這件事,感到很有興趣。在逐步口譯中,講者講完換譯者翻譯,翻譯完後講者繼續演講,兩個人會一起出現在台前,跟觀眾的互動會更好
在逐步口譯中,講者講完換譯者翻譯,翻譯完後講者繼續演講,兩個人會一起出現在台前,跟觀眾的互動會更好。」於是從文字翻譯開始,浩爾逐步進入口譯世界,隨著持續進修精進和累積經驗,讓他成為台灣屈指可數的優秀口譯員。再加上川普的說話方式會帶有他自己很強烈的表演風格,所以除了內容以外,我也要顧及自己的呈現。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川普使用的詞彙都偏簡單,會有什麼難翻譯的?但浩爾點出問題不在於詞彙,而在於準備。也因此,浩爾提醒我們,在溝通時,能不能注意並且理解到說話者在話語底下的「弦外之音」—那些潛藏在字裡行間的意圖和情緒,並據此做出應對和討論,才是溝通的真諦。雖然同步口譯看起來比逐步口譯困難得多,但浩爾坦言,同步口譯相對來講,準備工作和心理負擔稍微小一些,「因為同步口譯要求的專注度和心理負擔非常高,所以一定會有另外一名翻譯搭檔來分擔翻譯工作。
Q3:你是如何訓練和保持自己的翻譯敏銳度? A:試著從生活中出發,看到創意的標語、新的專有名詞,就要想英文可以怎麼表達。」 溝通的冰山理論:在言詞底下,藏著更多重要訊息 在從事口譯前的龐大準備,業內行話、搭配字詞、重要概念理解缺一不可,而這些準備不單單只有專有名詞而已。
「這聽起來很深奧,但它其實很日常,例如我要怎麼讓外國人懂『綠豆是嘉義人,因為綠豆加薏仁』這種笑話,我時不時都在想這種翻譯問題。但如果要講成「我非常感謝你為此付出的努力」這麼明顯,就又顯得很囉唆。
浩爾舉例說,中文的「辛苦了」,短短的三個字表達了我們感受到另外一個人的付出,並為此由衷感謝的意涵。雙向溝通 需隨時留意聆聽 「現在我們講到溝通,大家都一直強調表達的重要,好像是只要你跟很會說話的人學習,就可以成為溝通大師,卻忘了『聆聽』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 逡巡在不同語言間的浩爾,也注意到語言下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才是翻譯的最大挑戰。文:許致中|攝影:林辰鍵 人稱「會走路的翻譯機」,口譯員簡德浩(以下簡稱「浩爾」)最初踏入翻譯的領域,是對「意義」如何在不同語言之間轉換,讓異文化的人理解我們在講什麼的這件事,感到很有興趣。另一類則是同步口譯,講者一邊發言,譯者便同時進行翻譯。如果只翻譯成「Thank you」,就缺少了一點味道。
於是說話者更容易形成一種自我本位主義,好像只有『我說的才值得聽』。Q2:你會給未來那些想要從事口譯的人什麼的建議? A:翻譯需求一直都有,但隨著翻譯科技的進步,這個行業會越來越挑戰。
一旦這樣的情況發生,就會造成表達的人一直在表達,聆聽者的想法跟意見容易被忽略掉。學習表達絕對不會錯,但是重要的是聆聽,要聽出對方真正的想法、意圖、和感受,才能夠給予正確的回應。
既然聽眾得從口譯員中得到資訊,那麼口譯員就要通透所有知識,不是只有做到名詞表面上的轉換而已。以國際標準來說,大概15到20分鐘就會換手。
要傳遞一個自己不是很熟悉,或事前沒準備到的資訊,我就得很謹慎地避免誤傳。事前對這個人的了解、對方的生命經驗、彼此的共同點、對特定事件的反應等處著手,這些都可以成為一種準備。另外一個人就可以稍微休息,也幫忙搭檔。增加大腦接觸英文的時間,就會慢慢地跟英文變熟。
所以在翻譯中最困難的是「文化轉譯」,因為文化是潛藏在文字之下的更大意義來源。我覺得這是在這個喧嘩的時代裡,大家都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的。
有許多的字詞,無法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找到相對應的詞彙。」因此浩爾提倡「打獵式聆聽」,意即要帶著準備、但不帶批判地去聽。
被問到最具挑戰性的一次口譯經驗,浩爾說是今年十月底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最後一場辯論會中,為川普做逐步口譯。」 快問快答(Brands talk)—關於日常中的口譯訓練 Q1:你會如何建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他們的英文? A:試著把英文融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為自己打造英文的環境。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